欢迎到leyu国际app。 官方网站 !

从百花齐放到灰色统治军机涂装背后有大学问

时间: 2024-07-22 09:46:58 |   作者: leyu国际app

产品描述

  据《报》3月13日报道,空军日前颁发《空军飞机涂装及标识喷涂规定(试行)》,该《规定》充分贯彻“涂装也是战斗力”的要求,按照“统一性、规范性、低可视、可操作”原则,对空军各型飞机的涂装和标识提出明确要求。那么世界各国的战机涂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当下专门让别人看的识别表示,为何越来越低调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陆军部队对伪装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部分原因是空中侦察造成的威胁。同样,飞机也需要相互隐藏,避免被对方在空中过早发现,并且要躲避高射炮火,并防止在地面上被敌机发现。从那时候开始,飞机就使用了各种涂装方案,包括很独特的德国菱形图案、通体橄榄绿色,甚至使用透明织物作为蒙皮。

  灰色涂装在当时也被大范围的使用在飞机。这不足为奇,因为灰色(或蓝灰色)已经在地面部队中普遍的使用。19世纪初奥地利进行的射击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对士兵隐蔽而言,灰色比绿色更有效。英国陆军查尔斯汉密尔顿史密斯上尉进行的一项研究在1800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150码(约合137米)的距离,灰色要比绿色的效果好。

  此外,灰色染料价格实惠公道,且易于制造。从1907年到1945年,德国陆军一直穿着feldgrau(野战灰,或者战场灰)制服,他们因其远距离的伪装效果好而被选中。随着新一代精确的远程步枪和机关枪的出现,这一点慢慢的变重要。法国军队稍稍落后,1914年7月10日批准了“地平线蓝”的蓝灰色制服(所谓的这种制服是为避免士兵从天际线走出来后被立刻发现)。这种文化很可能会影响了飞机涂装颜色的选择。

  英国从19世纪中叶在印度旁遮普邦的殖民战争中发现了通体绿色,尤其是“卡其色”的优势。由于其出色的伪装效果而又重新得到重视。到1902年,英美陆军都已使用卡其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飞机也因此选择了绿色涂装。

  有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厉害的格斗飞行员拒绝进行伪装。一战期间最成功的战斗机飞行员“红色男爵”将他的飞机涂成红色,就像早期鲜艳的军装颜色。这不仅有助于盟友之间的视觉识别(这是快速混乱的空中格斗的主要的因素),而且还提供了心理优势,使敌方飞行员被其威名所吓倒。

  “红色男爵”的红色飞机和一些像飞行马戏团的装饰性很强的飞机涂装显然使飞机易于识别,这也可能被视为对对手的一种威胁。但是,奥匈帝国的王牌飞行员朱利叶斯阿里吉(Julius Arigi)最终放弃了他的装饰性很强的飞机涂装,因为它发现这种涂装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从那时候起,尽可能的避免在空中被敌方尽早被发现,成为了飞机涂装的主要考虑。

  一战期间最成功的战斗机飞行员“红色男爵”将他的飞机涂成红色,由于战绩显赫,又被对手称为“红魔鬼”,这种涂装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够威慑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的战斗机开始使用更复杂的涂装。其中一种典型的方案是在飞机上部涂有扰乱视觉功能的泥土色和绿色的双色调涂装,而下半部是白色,或黑白相间的颜色,有时是天蓝色。

  1941年,德国空军改变了战术:更多的空战发生在更高的高度层,在那个高度,英国的涂装方案比较显眼,这会使其更危险。空战中首先被发现,就会使得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位于英国达克斯福德的“空战研究处”研究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认为,涂装方案应更加柔和。深褐色应替换为“浅灰”,底面应为“海洋灰”。显然,对于在中高空完成大部分任务的飞机,灰色将是最有益的。

  1941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首次进行全灰涂装试验,当时使用了海灰色/橄榄灰色方案。结果证明很有效,但是人们认为很难将其引入现有飞机中,因为剥离底漆,重新上漆和应用新方案的工作量非常大。二战期间,第一个可用于作战的全灰色涂装方案是在1943年6月,当时它被批准用于高空战斗机,这中间还包括“喷火”式战斗机等。高空战斗机在上表面采用了灰色,因为从高空向下方观察时,由于下方空气中的云或尘埃颗粒而显示出灰色。

  而目前西方战斗机的灰色调涂装始于美国的F-15。1976年,F-15“鹰”战斗机开始服役。最初交付时使用了“空中优势蓝”。不过,到1978年,新交付的产品使用了幽灵般的“双色交融灰”,又叫“幽灵灰”。旧型号也开始重新喷涂。前F-15飞行员认为,蓝色太容易被发现了,飞行员称其为“标签惊艳蓝”(Tally Ho Blue),灰色则很难被发现。此举引发了战斗机涂装的“灰色革命”。“鹰”之后是同样温和的F-16和F/A-18涂装。对这些飞机,特别是“大黄蜂”和“鹰”,这两种色调在某些光线条件下显得很相似,以至于它们可能堪称全灰色。1985年开始服役的英国皇家空军“狂风”ADV可能是现代第一架最接近全灰色涂装的战斗机。但仔仔细细地观察后你会发现它的腹部颜色比较浅。这之后,是西班牙出现了“全灰”“大黄蜂”机队。

  1991年的“沙漠风暴”中,西方的对地攻击战术开始偏向于在中空(而非超低空),利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攻击。从那时候起,对地攻击机试图融于地面的迷彩方案开始慢慢地被淘汰。这进一步促进了灰色的普及。到1990年代中后期,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GR改为了灰色涂装。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拥有一些灰色涂装战斗机,并持续到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有些米格-17是全灰色的。当时,苏联防空战斗机和拦截机使用灰色涂装的主要动机可能是防腐蚀而不是隐蔽。

  相对于战斗机常常采取的浅灰色,大型军用飞机往往使用深灰色。在1万米左右的平流层,天空的颜色为暗灰色,所以在这里巡航飞行的飞机,例如B-52、C-5、KC-10加油机都采用深灰色涂装。总体而言,西方的空中力量仍然被灰色统治。

  在战机涂装中,另一个分支便是迷彩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在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作战飞机,例如强击机,就在上表面选择了绿色与黄色相间的迷彩色,尽量让其上部涂装融于地面景色中,防止被上方的拦截机过早发现。而其腹部往往使用接近天空的颜色,在下方观察,可以融于天空的背景。

  尽管西方慢慢的开始淘汰迷彩涂装,但直到今日,俄罗斯的一些飞机仍就保持了迷彩涂装,除了苏-25、米-24这种经常在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以外,空优战斗机也使用了不同形式的迷彩涂装,包括常规的双色迷彩、数码迷彩、割裂迷彩等不同的形式。同时颜色搭配也各有不同,可谓不拘一格。苏联战斗机涂装之所以蔑视西方的“灰色公约”,主要是基于己方的环境考虑。尤其是在冬天以森林雪原为背景时,会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此外,其苏-35的“茄子色”涂装(上部位身灰色,腹部为蓝灰色)、苏-57的数码迷彩,实际上也是基于灰色的不同变形或者以灰色为主的迷彩形式。俄系战斗机的迷彩涂装除了让战机融于环境以外,还可以破坏飞机的视觉外形轮廓,让对方不易识别。

  除了灰色和各种迷彩色,银色的铝本色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战机的主流涂装。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批喷气式战斗机大多“本色出演”。其优点是降低重量,减少阻力,此外,对核爆炸的光辐射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因为铝本身的反射性较好。但在随后的中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再次恢复了基于当地地形的迷彩涂装。

  无论是纯灰色涂装,还是迷彩色或者是不规则的图案,飞机涂装最主要考虑的是在昼间让自身融于背景之中,或者即便让敌方看到也使其很难识别。而在夜间活动的飞机,往往偏重黑色系。美国的B-2和F-117也都采用了黑色或者接近黑色的涂装。主要是考虑他们通常在夜间使用,这种颜色的涂装可以有利于夜间目视隐身。美国SR-71“黑鸟”的主要飞行高度在3万米以上的平流层中部,U-2的飞行高度稍低一些,但也在2万米以上。这里的天空的颜色已经趋向黑色,所以SR-71、U-2使用了黑色涂装。

  除了涂装,识别标志也逐渐变得低调,一些飞机开始使用低可视度的识别标志和机号。实际上,现代军用飞机上使用低可视度的国家、军种标志并没什么作用。因为国家、军兵种标识的目的是让对方清楚的识别,但如今飞机很少进入视距范围,即便是在视距内,也往往通过外形来识别。实战中大多数被敌我识别器或则其他外部情报进行远距离识别,这让识别标志的作用大幅度的降低。一些军机(并非全部)使用地可视度的标识和机号,是为降低破坏飞机伪装喷涂方案效果的风险。之所以仍不取消,一种原因是便于内部近距离识别,另一方面这也已形成了一种军种文化。有观点认为,军机使用识别标志是为满足《芝加哥公约》(《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要求。该条约规定,从事国际航行的每一航空器应载有适当的国籍标志和登记标志。不过《芝加哥公约》不适用于“国家航空器”,而军机则属于典型的“国家航空器”。

QQ